
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順二年(1331年),原名碧云庵,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。明正德九年(1514年)和明天啟三年(1623年),太監于經和魏忠賢先后對碧云寺進行擴建,具有明代建筑特點的碧云寺基本形成。清乾隆十三年(1748年),乾隆皇帝對碧云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,新建了羅漢堂、金剛寶座塔和水泉院,形成了現在的規模。
碧云寺位于香山公園內的北面,全寺依山而建,坐西朝東,整個布局是以排列在中軸線上的六進院落為主體,南北各配一組院落,占地4萬余平方米,殿堂依山層層疊起,堪稱西山最為美麗的寺院。于1957年被北京
市政府列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第一進院落是山門殿,殿內兩尊金剛力士塑像是佛教守護寺門的神將,俗稱哼哈二將。殿外兩側分列著鐘樓和鼓樓。
第二進院落是彌勒佛殿,存有明代銅鑄彌勒佛像。
第三進院落是大雄寶殿,是碧云寺的正殿。殿內的塑像群反映的是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的場景。